9CaKrnK3AhS作者:郑州sports.huanqiu.comarticle扎根清华,河南学子前行不忘初心/e3pmh3jvm/e3pn628ck(原标题:扎根清华,河南学子前行不忘初心)记者王迎节通讯员张晏慧文图核心提示 莘莘学子心,悠悠清华梦!2017年高考成绩公布在即,有多少河南学子等着圆梦清华园?细数过往,2016年清华大学在我省录取人数达210人,再创历史新高。河南,也连续3年成为清华大学京外第一大生源省份。那些已经踏入清华的河南学子,追梦之旅虽然艰辛但令人敬佩,与清华更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邂逅清华,他们究竟如何开启学习新途?扎根清华,他们又是如何做到前行不忘初心?一起来聆听他们的讲述。在清华,解锁自己的多彩人生人物名片王世栋: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2007年保送至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2011~2017年在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读研。研究生期间创办“北京紫晶立方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创青春创业计划赛金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 从小我就是一个爱随大流,在家听父母话,在学校听老师话,在别人眼里是个只爱学习的学生。其实除了学习,我有很多爱好——打乒乓球、画画、弹钢琴……但这些爱好,都因为“影响学习成绩”叫停了。进入大学前,我和大多同学一样,学习是生活的主旋律。很难想象这样的我会在大学校园里成立公司,开始创业。是的!遇见清华,另一个与众不同的我被解锁了。2007年,进入清华大学后,我发现学生生活可以如此绚烂多彩,校园里充满各种的社团,学习成绩不再是我们努力的唯一目标,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接触到了机械建模、嵌入式开发,也是这些在课堂之外的科技实践经验,为我研究生的创业埋下了伏笔。2011年,我免试推荐继续在清华大学汽车系读研,2012年参加了清华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双硕士交换项目,在德国交换学习了一年。在德国接触到了3D打印,由于本科期间就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机械、嵌入式的知识,所以别人看来高大上的3D打印机,在我看来也就是机械结构与嵌入式控制的结合,因此回国后我带领团队一起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开发出了3D打印机,从此走上了创业的道路。清华是多维的、包容的、开放的,学生在任何方面的成绩都是清华鼓励和支持的,创业需要指导,清华有孵化器;创业需要资金,清华有创业基金;创业需要all-in,清华有创业停学政策。可以说,我这几年的创业是在清华为学生构建的自由环境里生根发芽的。现在我已经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而公司也走出了学校。清华没有让我学业、创业二选一,而是帮助我兼顾两者。所以师弟师妹们,快来清华解锁你们的多彩人生吧!清华,给你无限可能人物名片李秋甫: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3~201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曾获清华大学志愿公益奖学金,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现任清华大学第42届学生会主席。转眼间,在清华的最后一年本科到了末尾,毕业之际回想起大学四年的点点滴滴,心生无限感慨。清华的平台很多,资源也十分丰富,无论是学术、实践、志愿,还是在其他领域,只要你有想法,只要你敢于尝试,总会成为园子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新闻学院的一个男生宿舍,正是园子里丰富多彩生活的一个缩影。1号床的同学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社会调研,写出了28万字的思考论述著作并出版发行;2号床的同学在交换期间走到世界各地,体会校园之外的世界;3号床的同学休学一年前往非洲,希望对于在非洲的中国创业者进行深入报道,在实践中体会做一名新闻人的真谛;在即将结束大学的本科阶段,4号床的同学选择以社会工作为自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以自己的力量服务更多的同学。我很庆幸,我和这位4号床的同学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回首三年,从院系到学校,一点一滴的社会工作上的积累逐渐锤炼出了今天的自己,感谢社会工作,感谢一起前行的同伴,我们会是演出散场后捡垃圾的那一个,我们会是在讲座前门口维持秩序的那一个,我们会是在大家散会后默默打开电脑写备忘的那一个,但当看到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看到一场场讲座滋润了同学们的思想,看到一次次活动带给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我们便引以为傲,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那一个。清华,会给我们无限的可能,载着我们以梦为帆,扬帆起航。因为热爱,艰辛中自有幸福人物名片万蕊雪:初中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施一公团队成员,三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5篇文章,2016年9月入选中国科协“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同年获得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读生物学博士。中学时,我最喜欢的就是生物课,那个时候,第一次知道每个人是由一个个细胞组成的,觉得走进细胞里面去看一看,真是太神奇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人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细胞里的某些过程出了问题引起的,比如说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癌症等,而研究生物学很有可能从根本上探究一些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从而找到治疗方法。所以,我想,自己能成为一个科研人员,为人类健康做点贡献,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贡献也好。2013年初,我获得了在施一公老师实验室做本科毕业设计的机会。能来这个实验室,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我知道,施老师实验室在细胞凋亡、肿瘤以及与重大疾病相关的这些方向做得顶尖,而这些都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如果能留下来,也许,我可以离我的梦想更近。我开始踏踏实实跟着师姐学习: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到达实验室,一直到深夜才最后一个离开。那段日子,我平均每天工作14小时,整整4个月,只休息了3天。博一结束的时候,我如愿变成了和他们一样的人,我留下了。转身往回看过去的3年,我有点感慨。从不会做实验的学生,到师弟师妹眼中似乎无所不能的师姐;从一无所知到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剪接体研究体系,我收获良多。这种收获,不仅是发表了五篇《Science》论文的欣喜。对我个人而言,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完成的一个系统性课题,更是探索生命的奥秘,解开人类疾病机理的敲门砖。前路漫漫,上下求索。我会为了这份梦想和热爱,在科研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也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心中热爱,无所畏惧,走下去!清华,我的科研之路从这里开启人物名片边丽蘅:毕业于新乡一中,清华大学自动化系2013级本科直博生,师从戴琼海教授、陈峰教授,研究课题为计算摄像学、计算显微成像,共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第一作者10篇,被引用100余次,2017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术新秀”。科研,尤其是学科交叉领域的科研,是我清华博士四年的主旋律。由本科学习电子专业到博士探索光学显微,由算法优化到硬件设计,由计算机视觉算法到高性能显微成像,我从博士一年级开始就在导师的专业指导下有计划地布局学科交叉。从懵懂的科研菜鸟,到如今遨游学术大海的帆船手,我的学术生活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中徐徐展开。学科交叉带给了我更多的科研灵感和更宽广的科研视野,使得我研究的计算摄像相关技术真正地应用在了生命科学领域,满足该领域对高性能成像仪器的迫切需求,从而进一步解决人类面临的疾病、健康问题。然而,每个阶段都有波峰波谷,我的科研与生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博三那年,我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交流深造一年。让我没想到的是,本来万分憧憬的美国科研生活却充满了坎坷。刚到美国,国内的一个课题还没有结束,国外的课题又要同时开展,加上国外的实验室又极其强调学生科研的独立性,大部分时候我都是一个人顶着压力埋头苦干。每天超负荷工作的状态持续了三个月,心情抑郁、无法集中精力、睡眠质量极差。我觉得不能这样下去,需要想办法改变。于是,我开始大量运动,每天跑步10公里甚至半程马拉松,并配合健身、游泳。这样大负荷的运动给了我极大的帮助,饮食慢慢增加,营养相应补足。身体条件的恢复让我逐渐回到正轨。回忆那段时光,我觉得生活教会了我很多:见识的增长、科研新思路的拓展,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相处。我的科研之路是从良师领进门开始的,是在清华这块包容、创新的土地上开启的。身边老师与师兄师姐们的科研热情时时刻刻感染着我,这段时光也成为了我最感恩的际遇。1497818447000责编:千帆大河报1497818447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原标题:扎根清华,河南学子前行不忘初心)记者王迎节通讯员张晏慧文图核心提示 莘莘学子心,悠悠清华梦!2017年高考成绩公布在即,有多少河南学子等着圆梦清华园?细数过往,2016年清华大学在我省录取人数达210人,再创历史新高。河南,也连续3年成为清华大学京外第一大生源省份。那些已经踏入清华的河南学子,追梦之旅虽然艰辛但令人敬佩,与清华更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邂逅清华,他们究竟如何开启学习新途?扎根清华,他们又是如何做到前行不忘初心?一起来聆听他们的讲述。在清华,解锁自己的多彩人生人物名片王世栋: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2007年保送至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2011~2017年在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读研。研究生期间创办“北京紫晶立方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创青春创业计划赛金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 从小我就是一个爱随大流,在家听父母话,在学校听老师话,在别人眼里是个只爱学习的学生。其实除了学习,我有很多爱好——打乒乓球、画画、弹钢琴……但这些爱好,都因为“影响学习成绩”叫停了。进入大学前,我和大多同学一样,学习是生活的主旋律。很难想象这样的我会在大学校园里成立公司,开始创业。是的!遇见清华,另一个与众不同的我被解锁了。2007年,进入清华大学后,我发现学生生活可以如此绚烂多彩,校园里充满各种的社团,学习成绩不再是我们努力的唯一目标,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接触到了机械建模、嵌入式开发,也是这些在课堂之外的科技实践经验,为我研究生的创业埋下了伏笔。2011年,我免试推荐继续在清华大学汽车系读研,2012年参加了清华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双硕士交换项目,在德国交换学习了一年。在德国接触到了3D打印,由于本科期间就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机械、嵌入式的知识,所以别人看来高大上的3D打印机,在我看来也就是机械结构与嵌入式控制的结合,因此回国后我带领团队一起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开发出了3D打印机,从此走上了创业的道路。清华是多维的、包容的、开放的,学生在任何方面的成绩都是清华鼓励和支持的,创业需要指导,清华有孵化器;创业需要资金,清华有创业基金;创业需要all-in,清华有创业停学政策。可以说,我这几年的创业是在清华为学生构建的自由环境里生根发芽的。现在我已经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而公司也走出了学校。清华没有让我学业、创业二选一,而是帮助我兼顾两者。所以师弟师妹们,快来清华解锁你们的多彩人生吧!清华,给你无限可能人物名片李秋甫: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3~201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曾获清华大学志愿公益奖学金,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现任清华大学第42届学生会主席。转眼间,在清华的最后一年本科到了末尾,毕业之际回想起大学四年的点点滴滴,心生无限感慨。清华的平台很多,资源也十分丰富,无论是学术、实践、志愿,还是在其他领域,只要你有想法,只要你敢于尝试,总会成为园子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新闻学院的一个男生宿舍,正是园子里丰富多彩生活的一个缩影。1号床的同学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社会调研,写出了28万字的思考论述著作并出版发行;2号床的同学在交换期间走到世界各地,体会校园之外的世界;3号床的同学休学一年前往非洲,希望对于在非洲的中国创业者进行深入报道,在实践中体会做一名新闻人的真谛;在即将结束大学的本科阶段,4号床的同学选择以社会工作为自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以自己的力量服务更多的同学。我很庆幸,我和这位4号床的同学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回首三年,从院系到学校,一点一滴的社会工作上的积累逐渐锤炼出了今天的自己,感谢社会工作,感谢一起前行的同伴,我们会是演出散场后捡垃圾的那一个,我们会是在讲座前门口维持秩序的那一个,我们会是在大家散会后默默打开电脑写备忘的那一个,但当看到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看到一场场讲座滋润了同学们的思想,看到一次次活动带给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我们便引以为傲,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那一个。清华,会给我们无限的可能,载着我们以梦为帆,扬帆起航。因为热爱,艰辛中自有幸福人物名片万蕊雪:初中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施一公团队成员,三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5篇文章,2016年9月入选中国科协“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同年获得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读生物学博士。中学时,我最喜欢的就是生物课,那个时候,第一次知道每个人是由一个个细胞组成的,觉得走进细胞里面去看一看,真是太神奇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人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细胞里的某些过程出了问题引起的,比如说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癌症等,而研究生物学很有可能从根本上探究一些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从而找到治疗方法。所以,我想,自己能成为一个科研人员,为人类健康做点贡献,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贡献也好。2013年初,我获得了在施一公老师实验室做本科毕业设计的机会。能来这个实验室,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我知道,施老师实验室在细胞凋亡、肿瘤以及与重大疾病相关的这些方向做得顶尖,而这些都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如果能留下来,也许,我可以离我的梦想更近。我开始踏踏实实跟着师姐学习: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到达实验室,一直到深夜才最后一个离开。那段日子,我平均每天工作14小时,整整4个月,只休息了3天。博一结束的时候,我如愿变成了和他们一样的人,我留下了。转身往回看过去的3年,我有点感慨。从不会做实验的学生,到师弟师妹眼中似乎无所不能的师姐;从一无所知到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剪接体研究体系,我收获良多。这种收获,不仅是发表了五篇《Science》论文的欣喜。对我个人而言,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完成的一个系统性课题,更是探索生命的奥秘,解开人类疾病机理的敲门砖。前路漫漫,上下求索。我会为了这份梦想和热爱,在科研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也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心中热爱,无所畏惧,走下去!清华,我的科研之路从这里开启人物名片边丽蘅:毕业于新乡一中,清华大学自动化系2013级本科直博生,师从戴琼海教授、陈峰教授,研究课题为计算摄像学、计算显微成像,共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第一作者10篇,被引用100余次,2017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术新秀”。科研,尤其是学科交叉领域的科研,是我清华博士四年的主旋律。由本科学习电子专业到博士探索光学显微,由算法优化到硬件设计,由计算机视觉算法到高性能显微成像,我从博士一年级开始就在导师的专业指导下有计划地布局学科交叉。从懵懂的科研菜鸟,到如今遨游学术大海的帆船手,我的学术生活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中徐徐展开。学科交叉带给了我更多的科研灵感和更宽广的科研视野,使得我研究的计算摄像相关技术真正地应用在了生命科学领域,满足该领域对高性能成像仪器的迫切需求,从而进一步解决人类面临的疾病、健康问题。然而,每个阶段都有波峰波谷,我的科研与生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博三那年,我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交流深造一年。让我没想到的是,本来万分憧憬的美国科研生活却充满了坎坷。刚到美国,国内的一个课题还没有结束,国外的课题又要同时开展,加上国外的实验室又极其强调学生科研的独立性,大部分时候我都是一个人顶着压力埋头苦干。每天超负荷工作的状态持续了三个月,心情抑郁、无法集中精力、睡眠质量极差。我觉得不能这样下去,需要想办法改变。于是,我开始大量运动,每天跑步10公里甚至半程马拉松,并配合健身、游泳。这样大负荷的运动给了我极大的帮助,饮食慢慢增加,营养相应补足。身体条件的恢复让我逐渐回到正轨。回忆那段时光,我觉得生活教会了我很多:见识的增长、科研新思路的拓展,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相处。我的科研之路是从良师领进门开始的,是在清华这块包容、创新的土地上开启的。身边老师与师兄师姐们的科研热情时时刻刻感染着我,这段时光也成为了我最感恩的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