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yyyl sports.huanqiu.comarticle“这是哪儿?北京” 也可充满善意/e3pmh3jvm/e3pn62e6c/e3prbvcgu这种所谓地域优越感是虚幻的,意义有限。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在不同地理坐标下,都有着得对方称道的“优越感”——只是可能你没有发觉。所谓“优越感”,对冲之后所剩其实有限。郑晓蔚有个新闻说,北京篮球队接到了一纸禁令,今后的主场比赛不得再出现“这是哪?北京”的口号。因为该口号涉嫌挑衅与展示地域优越感。 我没敢看该新闻的网友跟评,因为我料想评论内容无非又是新一轮的地域攻击与隔空谩骂。这些是各地方代表队交手时隔三岔五就要制造出来的网络废墟,火药味十足但缺乏营养。那么,这个口号是否涉嫌挑衅呢?我不好说。因为这里的“北京”,可能只是想表达“这是我们的地盘,你们休想在这里撒野(赢球)”的意思。北京队现场主持人或许只是想在球迷中寻求一种身份认同感,然后利用这种“地域认同”制造加油效果,督促北京球迷为北京队打气。但也有可能,这里夹杂着一种作为首都人的身份优越感——我想“或多或少”会有那么一点。这种隐隐的“身份优越感”我也品尝过。我在北京一家令人尊敬的报馆工作过三年。有一年我婆婆过八十大寿,我从北京赶回江苏泰州老家为她老人家贺寿。在饭店门口,我撞见了小姨。小姨热情地挎起我的右手臂走进酒店大堂,提高嗓门对众亲友说:“啊呀,北京人回来了!”在她眼里,我是个北京人。因为在她看来,我在祖国心脏首都工作,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赚着还算可观的收入,这是令她感到羡慕的地方。她和众亲友溢于言表的羡慕和恭维,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优越”的幻觉。但我知道情况并非如此。是的,我有着不错的实现了新闻理想的工作,但因为每天都要上夜班而缺少充足和优质的睡眠。我反倒羡慕我老家的亲友们每天都有条件吃着餐桌上那鲜美的河虾,而在北京这是非常稀缺的美食。我觉得,这种所谓地域优越感是虚幻的,意义有限。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在不同地理坐标下,都有着值得对方称道的“优越感”——只是可能你没有发觉。我奶奶是一位勤劳质朴的农民,她在农村里每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散养着到处啄虫的老母鸡,翻炒着泥土里拔出的肥美花生,喝着甜冽的井水,我很羡慕她。我的意思是,当你优越于享有某些东西的时候,你其实在不经意间也丧失了某些东西,比如水,比如空气,比如便利的交通。所谓“优越感”,对冲之后所剩其实有限。我在北京工作的时候,也知道北京人确实天然取得了一些“便利”,这些“便利”可能使其逐步生成了所谓的“优越感”,令没有北京户口的在京工作者感到了羡慕嫉妒恨。比如孩子到了高考阶段,北京人就可以把孩子留在身边。比如找工作的时候,北京人可能会比较吃香一些。我听过我的老领导说过这么一句让我感到心酸的话:“我没北京户口不要紧,但孩子高中就要回河北上学了,我舍不得。我觉得我没尽到做父亲的责任。”由于我在北京工作时候没有定居的打算,故而没有太在意这些中年人的“难处”。在我看来,北京对我还是比较友好的。我刚去报馆报到的前三个月,一位好心的北京同事就因为和我的暂住地距离比较近,每天打车捎我回家。我给他打的钱,他还不高兴。我的老领导很喜欢请同事吃饭,后来有天他休息,还特意传了个文件给我,文件名叫“饿了就打它”,里面是报馆附近许多家小吃店的送餐号码。因为他们,我对北京充满好感。2008年奥运报道前夕,我被夜班警察盘查过一次身份证。他听说我是报社的,还跟我聊北京国安,我跟他讲了体育圈子的几个段子,他听得津津有味。后来我说不早了我得回家了,他说“再唠五分钟的呗。”总体来说,我觉得北京对我还算友善。所以当我听到“这是哪?北京”这一口号,我并不觉得太过刺耳,不会像某些球迷那样跑去篮协投诉。我知道这个口号里面或许透着些许“优越感”,但我听到这一口号的第一感觉是“亲切”。因为我在北京有着许多正直善良的朋友,他们对我和这个世界都抱持友善。但另一些人听到这个口号或许会感受到强烈的刺激,我想他们肯定有着自己的遭遇和理由,也许是在北京过得不是很开心——比如某些北京人天然坐拥的社会资源或许外地人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取得,又比如最近非京籍家长反映突出的子女异地高考问题。这些问题,是北京乃至中国需要努力正视和尝试解决的。“禁声”这一处理方式是“鸵鸟政策”——咱们不去说他。但不说,问题还摆在那里。并不是说,这个口号不提了,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当然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用流行网络用语就是“我只能帮你到这一步了。”有球迷扒拉出了这条规定的由头。原来,在北京市体育局网站的留言板上,有网友投诉称“这一口号招致本地球迷与外地球迷的对立”。官网回复称口号已经叫停,“会引导球迷文明观赛,展现北京赛区形象和北京精神”。有趣的是,在前一个提问中,有网友问“该如何注册裁判证”,官网给出的答复是“如果您是本市取得的裁判证书,则直接带证书到市竞赛中心缴费注册即可。”而如果是在外地取得裁判证书目前在京工作,手续则繁琐得多,“需先换证再注册,由本人携带在京工作证明(介绍信)和一寸照片,到市竞赛中心办理”。这,无意中又证实了北京确实存在某种优越感。如果该提问者是外地人,他自然会感受到身为北京人的“便利性”,然后一声叹息地去开在京工作介绍信,或者直接放弃。所以说,“地域口号”叫停非常容易,但在观念上如何消除地域歧见,那是相当艰难的事情。如果,北京对待每一个外地人,都能像我的北京同事对待我一样友善,那么这个口号的喊出,或许就不会像某些人所说的那么刺耳了。我注意到,北京市体育局官网上在醒目位置摆放着北京精神,其中就包括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如果有一天,当DJ喊出口号“这是哪?北京”时,外地球迷第一时间所能想到的便是这四个美好的词汇而不是所谓“优越感”和“对立感”,那么这个“北京精神”就是真的深入人心了,那么这一口号也真的可以理直气壮地在北京赛区推广开来了。而这个北京精神,这些个美好的词汇,其实不该仅仅为北京所独有,中国的每座城市都该拥有这样美好的德行,不是么?我们大家,我们每座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向着这个美好的方向而努力,不是么?我希望,未来有一天,“这是哪?北京”这一口号能够再度响彻北京赛区。那时候,她所代表的,是北京人开放包容的自信感而非仅仅是占尽地利的优越感。那时候,她释放的将是饱满的善意,而非疑似的敌意。那时候,北京赛区的口号应该是这样的:这是哪?北京北京有什么?包容。这是哪?中国。中国有什么?我的中国梦。1357784580000责编:mafei腾讯体育135778458000011[]{"email":"mafei@huanqiu.com","name":"mafei"}
这种所谓地域优越感是虚幻的,意义有限。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在不同地理坐标下,都有着得对方称道的“优越感”——只是可能你没有发觉。所谓“优越感”,对冲之后所剩其实有限。郑晓蔚有个新闻说,北京篮球队接到了一纸禁令,今后的主场比赛不得再出现“这是哪?北京”的口号。因为该口号涉嫌挑衅与展示地域优越感。 我没敢看该新闻的网友跟评,因为我料想评论内容无非又是新一轮的地域攻击与隔空谩骂。这些是各地方代表队交手时隔三岔五就要制造出来的网络废墟,火药味十足但缺乏营养。那么,这个口号是否涉嫌挑衅呢?我不好说。因为这里的“北京”,可能只是想表达“这是我们的地盘,你们休想在这里撒野(赢球)”的意思。北京队现场主持人或许只是想在球迷中寻求一种身份认同感,然后利用这种“地域认同”制造加油效果,督促北京球迷为北京队打气。但也有可能,这里夹杂着一种作为首都人的身份优越感——我想“或多或少”会有那么一点。这种隐隐的“身份优越感”我也品尝过。我在北京一家令人尊敬的报馆工作过三年。有一年我婆婆过八十大寿,我从北京赶回江苏泰州老家为她老人家贺寿。在饭店门口,我撞见了小姨。小姨热情地挎起我的右手臂走进酒店大堂,提高嗓门对众亲友说:“啊呀,北京人回来了!”在她眼里,我是个北京人。因为在她看来,我在祖国心脏首都工作,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赚着还算可观的收入,这是令她感到羡慕的地方。她和众亲友溢于言表的羡慕和恭维,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优越”的幻觉。但我知道情况并非如此。是的,我有着不错的实现了新闻理想的工作,但因为每天都要上夜班而缺少充足和优质的睡眠。我反倒羡慕我老家的亲友们每天都有条件吃着餐桌上那鲜美的河虾,而在北京这是非常稀缺的美食。我觉得,这种所谓地域优越感是虚幻的,意义有限。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在不同地理坐标下,都有着值得对方称道的“优越感”——只是可能你没有发觉。我奶奶是一位勤劳质朴的农民,她在农村里每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散养着到处啄虫的老母鸡,翻炒着泥土里拔出的肥美花生,喝着甜冽的井水,我很羡慕她。我的意思是,当你优越于享有某些东西的时候,你其实在不经意间也丧失了某些东西,比如水,比如空气,比如便利的交通。所谓“优越感”,对冲之后所剩其实有限。我在北京工作的时候,也知道北京人确实天然取得了一些“便利”,这些“便利”可能使其逐步生成了所谓的“优越感”,令没有北京户口的在京工作者感到了羡慕嫉妒恨。比如孩子到了高考阶段,北京人就可以把孩子留在身边。比如找工作的时候,北京人可能会比较吃香一些。我听过我的老领导说过这么一句让我感到心酸的话:“我没北京户口不要紧,但孩子高中就要回河北上学了,我舍不得。我觉得我没尽到做父亲的责任。”由于我在北京工作时候没有定居的打算,故而没有太在意这些中年人的“难处”。在我看来,北京对我还是比较友好的。我刚去报馆报到的前三个月,一位好心的北京同事就因为和我的暂住地距离比较近,每天打车捎我回家。我给他打的钱,他还不高兴。我的老领导很喜欢请同事吃饭,后来有天他休息,还特意传了个文件给我,文件名叫“饿了就打它”,里面是报馆附近许多家小吃店的送餐号码。因为他们,我对北京充满好感。2008年奥运报道前夕,我被夜班警察盘查过一次身份证。他听说我是报社的,还跟我聊北京国安,我跟他讲了体育圈子的几个段子,他听得津津有味。后来我说不早了我得回家了,他说“再唠五分钟的呗。”总体来说,我觉得北京对我还算友善。所以当我听到“这是哪?北京”这一口号,我并不觉得太过刺耳,不会像某些球迷那样跑去篮协投诉。我知道这个口号里面或许透着些许“优越感”,但我听到这一口号的第一感觉是“亲切”。因为我在北京有着许多正直善良的朋友,他们对我和这个世界都抱持友善。但另一些人听到这个口号或许会感受到强烈的刺激,我想他们肯定有着自己的遭遇和理由,也许是在北京过得不是很开心——比如某些北京人天然坐拥的社会资源或许外地人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取得,又比如最近非京籍家长反映突出的子女异地高考问题。这些问题,是北京乃至中国需要努力正视和尝试解决的。“禁声”这一处理方式是“鸵鸟政策”——咱们不去说他。但不说,问题还摆在那里。并不是说,这个口号不提了,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当然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用流行网络用语就是“我只能帮你到这一步了。”有球迷扒拉出了这条规定的由头。原来,在北京市体育局网站的留言板上,有网友投诉称“这一口号招致本地球迷与外地球迷的对立”。官网回复称口号已经叫停,“会引导球迷文明观赛,展现北京赛区形象和北京精神”。有趣的是,在前一个提问中,有网友问“该如何注册裁判证”,官网给出的答复是“如果您是本市取得的裁判证书,则直接带证书到市竞赛中心缴费注册即可。”而如果是在外地取得裁判证书目前在京工作,手续则繁琐得多,“需先换证再注册,由本人携带在京工作证明(介绍信)和一寸照片,到市竞赛中心办理”。这,无意中又证实了北京确实存在某种优越感。如果该提问者是外地人,他自然会感受到身为北京人的“便利性”,然后一声叹息地去开在京工作介绍信,或者直接放弃。所以说,“地域口号”叫停非常容易,但在观念上如何消除地域歧见,那是相当艰难的事情。如果,北京对待每一个外地人,都能像我的北京同事对待我一样友善,那么这个口号的喊出,或许就不会像某些人所说的那么刺耳了。我注意到,北京市体育局官网上在醒目位置摆放着北京精神,其中就包括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如果有一天,当DJ喊出口号“这是哪?北京”时,外地球迷第一时间所能想到的便是这四个美好的词汇而不是所谓“优越感”和“对立感”,那么这个“北京精神”就是真的深入人心了,那么这一口号也真的可以理直气壮地在北京赛区推广开来了。而这个北京精神,这些个美好的词汇,其实不该仅仅为北京所独有,中国的每座城市都该拥有这样美好的德行,不是么?我们大家,我们每座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向着这个美好的方向而努力,不是么?我希望,未来有一天,“这是哪?北京”这一口号能够再度响彻北京赛区。那时候,她所代表的,是北京人开放包容的自信感而非仅仅是占尽地利的优越感。那时候,她释放的将是饱满的善意,而非疑似的敌意。那时候,北京赛区的口号应该是这样的:这是哪?北京北京有什么?包容。这是哪?中国。中国有什么?我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