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wll8oZ03N作者:黎存根;李岑;任海虹;杜晓旭sports.huanqiu.comarticle3300支排球队与111年时光:共写台山“排球之乡”传奇/e3pmh3jvm/e3pn61psg文/羊城晚报记者 黎存根 实习生 李岑 通讯员 任海虹第十五届全运会的集结号已经吹响,粤港澳大湾区沉浸在深厚的“全民体育”氛围中。广东江门台山,这座被排球热浪“包裹”超过110年的城市,此时正以饱满的热情期待承办本届全运会的两个项目——群众体育组的气排球与竞技体育组的男子成年组排球赛事。全运会排球比赛落户于此,有着特殊的因缘——常住人口约90万的台山市,如今竟拥有3300支业余排球队,会打排球的群众有近50万!一个多世纪以来,排球运动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早已深深刻进这一方水土的文化血脉当中。从1914年华侨子弟将排球引入台城,到1972年周恩来总理给予“全国排球半台山”的赞誉,再到三度承接全国运动会的排球类项目赛事,台山市用逾百年时光书写了一部“排球之乡”传奇故事。华侨推动,排球落地生根排球运动1895年起源于美国,据体育史学家考证,这项运动很快在1905年传入中国,广州、香港成为我国首先开展排球运动的地区。 特别是1913年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举行后,广东籍的近代体育家、教育家许民辉等在广州积极推广排球竞赛,短短一年中,已被不少青年学生、职员接受。广州培英中学正是国内最早开展排球运动的学校之一,当时有不少台山籍华侨子弟在此就读,他们也爱上了这项运动。台山市排球文化研究者、长篇历史小说《台山排球故事》作者岑向权告诉记者,1914年,排球运动正是通过在广州读书的华侨子弟传到台山的。1915年至1916年,台城谭氏学校(即现在的育英中学)以及四九下坪堡小学已在开展排球运动。1918年出版的《谭氏学校实录》记载:“本校应世界之新潮流,遂组织排球队……在牛牯臂(今台城人民广场)划地为场,分队游戏。城中各校,相互继起。”岑向权认为,排球传入台山带有较大的偶然性,但这项体育运动对场地和设备有一定要求,它能够在台山广泛开展,也有历史的必然。因为清末民初的台山,有华侨从海外寄回大量银信,社会相对富足,但是日常运动娱乐项目缺乏。在海外辛苦耕耘的华侨,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弟和乡民染上“嫖赌饮吹”恶习,便鼓励乡民打排球。有的华侨购买排球和球网、设置球场、组织比赛,有的还出钱奖励优胜者,“体育以强固民众体魄”的风气得以形成。在华侨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下,排球活动在台山迅速普及,爱打排球、爱看球赛的人越来越多。台山九人制排球代表性传承人、台山排球运动学校校长黄耀武至今依然怀念小时候在农村和小伙伴打排球的经历。那时候,他们对场地几乎没有要求,不仅晒谷场或村巷能成为球场,一小块平地甚至割完水稻的田里都可以成为球场。“竖两根竹竿、拉一根稻草绳,甚至用碎布、纸张或稻草扎成球状就能享受打排球的快乐了。这也是排球在台山农村普及的重要原因。”1919年春节,台山斗山镇浮石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排球组织——华利磨学会(“华利磨”即英文Volleyball的台山话译音)。台山几乎每个村都有一支排球队。当年,“能打的就上场,不能打的就观战。”浮石村委会副主任赵坚文介绍,一百多年过去了,虽然最早的那块排球场早已不复存在,但浮石村中十支排球队每年春节举行三天三夜排球赛的传统依然不变,热情不减。岑向权告诉记者,1928年,台山各排球队参照广州各体育会和高等院校排球比赛的规则,将赛事统一规定为上场人数9人。这就是现在台山“九人排球”赛制的由来,并延续至今。到了20世纪30年代,台山几乎“村村有排球场,村村有排球队”,培养了大批排球名将和教练员。1931年秋,台山仁社体育会在台城成立,入社运动员多达200多人。之后,仁社排球队先后夺得县运会、省运会的冠军,威震全省。岑向权自豪地说,台山排球威名远播,连当时在北方地区影响力很大的《北洋画报》也在1933年出版的第19卷第939期中,刊登了《广东全运会各县联合比赛女子排球冠军之台山队全体队员合照》。赢得赞誉,“全国排球半台山”台山排球闻名全国,其辉煌被写进了中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历史。1927年8月,当时的台山县排球队代表中国参加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亚运会前身),夺得冠军。这是中国运动员夺得的第一项排球国际比赛冠军。随后,台山又代表中国在1930年和1934年的远东运动会蝉联冠军,首次在国际排球比赛实现“三连冠”。1956年,在北京举行的11个单位排球邀请赛,台山男子排球队所向无敌,获得冠军。《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台山——排球之乡》的通讯。岑向权对此印象深刻,该篇通讯描述当时的台山:“每当黄昏降临的时候,在广东省台山县的海滩上、农村里……到处都可以看到有人在打排球。”从此,台山“排球之乡”的美名传遍全国。同是1956年,我国参加世界排球锦标赛的排球队12名队员中,有8名台山人。1958年举行全国甲级排球联赛,12支男子排球队149名队员中,台山籍的球员占了69名,几乎占了一半。在老一辈台山排球迷心中,1958年7月5日是一个难以忘却的日子:周恩来总理到台山视察,专程到灯光球场(现台山体育馆)观看了排球比赛,并亲切接见比赛的球员和教练员。就在这一年,台山排球队在全国乙级联赛中,取得了辉煌战绩,晋升为甲级队,开创了县级排球队进入全国甲级队的先例。1986年,台山成为全国首批“体育先进县”。1972年4月9日,周总理在广州二沙头视察广东省体工队时说:“全国排球半台山,你们知道吗?你们应该拿第一,要为国家输送人才。”的确,台山走出了不少排球名人:新中国第一任国家男子排球队教练马杏修、第一届国家男子排球队队长黄亨、国家一级教练马焕南、主力国手黄荣杰等。马杏修不仅为祖国培养了不少体育人才,还著有《今后排球运动的方向》《中国排球裁判法》等理论著作。黄亨退役后任广东青年男排教练时,带领队伍获1958年全国排球乙级队联赛亚军,建队一年,便进入甲级队行列……黄耀武介绍,台山排球在实践中创造出了一套以“矮仔打高佬”“快速、灵活、多变”的台山独特的进攻技术,如四号位平拉技术,二、三号位快速低点配合进攻战术,推动了当时全国排球技战术的发展。深入血脉,台山人人爱排球今年8月25日,十五运会群众比赛气排球项目决赛在江门台山落下帷幕。在5天的赛程中,来自全国各省市的63支代表队、623名运动员展开了巅峰对决。竞技体育组的男子成年组排球项目,则将于11月8日至20日分别在新宁体育馆和台山体育馆举办。一直以来,国内、国际赛事盛会频繁亮相台山,本次赛事其实已是台山第三次承办全运会的排球类项目比赛。赫赫有名的中国女排与台山也结下深厚情谊。1983年,中国女排在取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后,时任主教练袁伟民带领助理教练邓若曾,与主力队员郎平、张蓉芳等首次来到台山,参加台山市第二届“振兴杯”排球赛,后来还曾多次莅临这项赛事。2002年至2008年,中国女排连续7年到台山进行“性别大战”——即与台山男排进行公开训练比赛,场场座无虚席。据统计,台山市常住人口约90万,现拥有3300支业余排球队,会打排球的群众近50万,经常参加排球项目活动的市民有近35万。在台山,还有数量极其庞大的排球训练馆、排球灯光球场、室外球场,总数超2000个。就算是街头娱乐赛,气势也丝毫不输正式比赛。“我每周必须打三四场排球,不打就浑身不自在。”丘清君是台山九人制排球的代表性传承人,排球已经是他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为此还建立了数百人的球友群。台山每年都迎来众多排球盛事,受到市民游客欢迎。仅2024年-2025年,台山侨乡男子九人排球联赛(侨VA),就吸引超过100支队伍报名参赛,举办比赛360场,共吸引70万人线下观看,直播观看量超200万人次。丘清君透露,2025年11月初,台山将举行宁阳恳亲会,届时来自台山、香港、澳门和美国的5支排球队也将上演精彩的九人排球友谊赛事。更让台山人难忘的是,每年春节期间,当地各镇街都会举行排球赛。打排球、看排球成为台山的“专属年味”。相比巅峰时期“全国排球半台山”“无台不成排”的美誉,如今的台山排球优势已不及从前,但依然是为国家输送排球人才的重镇。在台山排球运动学校(以下简称“台山排校”)的训练场,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这边,重复着垫球动作,专注而认真;那边,网前的扣杀训练正酣,助跑、起跳、挥臂,一连串动作如行云流水;角落里,还有人在反复对墙接球,一刻也不松懈。创办于1956年的台山排校,曾为多个省市输送了大量的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人才。在学校的荣誉馆里,存放着大大小小的几十座奖杯,还有挂满墙壁的锦旗奖状,记载着辉煌与荣耀。学校多次获评“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这样“高规格”的县一级运动学校,放眼全国都实属罕见。薪火相传,以拼搏延续荣光在今年9月落幕的2025-2026全国青少年排球联赛暨中学生排球区域联赛第一阶段省级联赛(广东赛区)中,台山排校男子队荣登冠军,女子队获第四名,教练员马子文被评为最佳教练。马子文也是台山排校培养的职业运动员,曾获得全国排球大奖赛季军荣誉。如今作为教练,他扎根于基层,克服困难,希望学生队员们能“像玉一样雕刻成才,人生多一条出路”。他坦承,目前台山球员在身高方面没有优势,“只能在细节中下苦功,技术比别人好,才能跟他人抗衡。台山培养的很多球员能在省级队胜任球队‘自由人’位置,就是因为技术全面,这是我们的优势。”让人欣喜的是,通过不断比赛锻炼,年少的队员也在不断成长。今年16岁的区家康,平时打“自由人”位置,他作为男子一队成员已经多次参加重大比赛并取得好成绩。相比同龄人,他多了一份稳重和自信,对自己的未来也有着清晰目标:“目前要先巩固提升好自己的技术,希望能冲进省队。”9月的比赛中,台山排校女子一队的李炎琳被评为最佳副攻球员。17岁的她,平时很腼腆,但说起排球就很来劲。她曾和别人分享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我们在公共球场训练,一位老婆婆在我们旁边回忆她年轻时打排球的故事,眼里都是光。那一刻,我感觉排球真的融入了台山人的DNA,这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文化传承。”除了台山排校,台山市中小学中的近40所“排球传统学校”也建立了一整套校园排球竞赛体系,每个班级、年级、学校都有自己的排球队,每年学校都会组织排球比赛,优秀的队伍还会参加省市、地区的各种联赛。台山一中的两名选手,更是在2022年第19届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沙滩排球赛上,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这顶“排球之乡”的桂冠,有望在年轻一代的手中不断被传承、擦亮。访谈借力创新,让“排球之乡”再次闪亮杜晓旭 (五邑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羊城晚报:是什么样的社会土壤,让台山成为排球之乡?杜晓旭:台山排球之乡的形成,是特定历史时期、华侨文化与国家发展交织的产物,它的“生长土壤”有层次性和时代性。从表层看,群众基础是关键。作为团队协作的运动,排球符合了群众体育娱乐和团结乡亲的需求,加上对场地要求不高,因此它在民间扎根极快,几乎“村村有排球场”,排球慢慢成了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后来才能形成“全国排球半台山”的盛况。再往中层看,这和侨乡社会结构、开放观念分不开。当时华侨的经济捐献、社团组织,为当地排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深层来讲,还和时代精神、民族认同有关。近代“体育救国”思潮盛行,排球刚好和这一理念契合。1949年后,国家体委把台山排球纳入专业体系,形成 “群众育人才,人才兴运动”的正向循环,这才让它真正“扎下根”。羊城晚报:台山排球当下的影响力已不如以前,如何改变这一趋势?杜晓旭:首先要“借力”。全运会排球比赛项目在台山举行,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能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看到台山排球的风采。加上现在全国多地的“村超”“村BA”“省超”等全民运动热潮热度高,借助这个强劲势头更容易吸引各方关注,将台山排球之乡的影响力扩大。同时还要邀请更多华侨华人回到台山比赛,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把台山排球赛事推出去。其次是“联合”。虽然台山“侨VA”等高水平赛事已经成为“排球之乡”的新名片,但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联合起来才能做强、做大。接下来,台山还可以从“村赛”“侨VA”升级,先从江门全市联赛逐步扩大到广东省联赛,甚至粤港澳、粤琼港澳联赛,这样才能形成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特色品牌赛事。还要做好“融合”。要把台山排球赛事和侨乡旅游、特色农产品结合推广形成产业链,用“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思路助力台山排球走向创新融合发展之路,不仅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还促进农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当然,仍然需要注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台山排校和特色学校可与更多高校联系建立“青少年培养—高校输送”的体系,让台山排球的传承真正有保障。延伸台山“九人制排球”入选省级非遗在排球运动的初创时期,欧美地区规定上场运动员每队为6人。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最高水平的排球赛都是采用六人制比赛。当排球运动传到亚洲时,规则尚不完备。当时亚洲各国室内运动场馆远不如美国,先期是在室外开展十六人制排球。亚洲前三届远东运动会的排球比赛都是采用十六人制比赛。1919年之后,比赛规则有了较大修改,十六人制改为十二人制。1927年十二人制又改为九人制,一直延续到1949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九人制排球一直流行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1949年后,为了适应国际比赛的需要,体育界开始学六人制排球技术和比赛规则。1951年前后,我国全面推广六人制排球,但广东台山和海南文昌两县则一直坚持九人制,全国也只有这两个地方保留得好,算是“逆势传承”。杜晓旭介绍,九人制是台山排球本土化的核心标志。台山人对九人排球运动情有独钟,把这项濒临失传的运动形式保留至今,并成为台山地区深受群众喜爱的一项群众性体育运动。相比六人制,九人制的来回球次数更多,救球、发球等技巧性更突出,因此观赏性更高;而且对身高、力量要求低,门槛也低,更考验基本功和团队协作,不像六人制身体对抗性那么强,这也是它能贴近普通民众的原因。可以说,台山排球就是一个“国外传过来、本土化再创造的过程”,它结合本地人的身体条件,调整了技术侧重。华侨还把台山九人制排球带到了海外。1937年在美国波士顿举办了首届北美洲华人排球公开赛,旨在发扬中华民族体育精神;2024年,这项赛事已举办到第79届,参赛运动员逾2000名,队伍过百支,几乎覆盖美国、加拿大各州。2022年,台山九人排球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了做好九人制排球的传承发展,近年来,台山市积极组织举办相关比赛,台山侨乡男子九人排球联赛(侨VA)入选国家级《首批群众“三大球”精品赛事案例》,台山排球赛事品牌迈上了新的台阶。该市还通过创作歌曲《全国排球半台山》、编写《台山九人排球竞赛方法》、引进排球影视作品等,加大台山体育名人的事迹宣传,讲好台山排球的传奇故事,传承和发展台山排球文化。当地正在规划建设台山市排球文化博物馆,进一步擦亮 “排球之乡”金字品牌。1761874895399责编:李圣依羊城晚报176187489539911[]{"email":"lishengyi@huanqiu.com","name":"李圣依"}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黎存根 实习生 李岑 通讯员 任海虹第十五届全运会的集结号已经吹响,粤港澳大湾区沉浸在深厚的“全民体育”氛围中。广东江门台山,这座被排球热浪“包裹”超过110年的城市,此时正以饱满的热情期待承办本届全运会的两个项目——群众体育组的气排球与竞技体育组的男子成年组排球赛事。全运会排球比赛落户于此,有着特殊的因缘——常住人口约90万的台山市,如今竟拥有3300支业余排球队,会打排球的群众有近50万!一个多世纪以来,排球运动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早已深深刻进这一方水土的文化血脉当中。从1914年华侨子弟将排球引入台城,到1972年周恩来总理给予“全国排球半台山”的赞誉,再到三度承接全国运动会的排球类项目赛事,台山市用逾百年时光书写了一部“排球之乡”传奇故事。华侨推动,排球落地生根排球运动1895年起源于美国,据体育史学家考证,这项运动很快在1905年传入中国,广州、香港成为我国首先开展排球运动的地区。 特别是1913年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举行后,广东籍的近代体育家、教育家许民辉等在广州积极推广排球竞赛,短短一年中,已被不少青年学生、职员接受。广州培英中学正是国内最早开展排球运动的学校之一,当时有不少台山籍华侨子弟在此就读,他们也爱上了这项运动。台山市排球文化研究者、长篇历史小说《台山排球故事》作者岑向权告诉记者,1914年,排球运动正是通过在广州读书的华侨子弟传到台山的。1915年至1916年,台城谭氏学校(即现在的育英中学)以及四九下坪堡小学已在开展排球运动。1918年出版的《谭氏学校实录》记载:“本校应世界之新潮流,遂组织排球队……在牛牯臂(今台城人民广场)划地为场,分队游戏。城中各校,相互继起。”岑向权认为,排球传入台山带有较大的偶然性,但这项体育运动对场地和设备有一定要求,它能够在台山广泛开展,也有历史的必然。因为清末民初的台山,有华侨从海外寄回大量银信,社会相对富足,但是日常运动娱乐项目缺乏。在海外辛苦耕耘的华侨,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弟和乡民染上“嫖赌饮吹”恶习,便鼓励乡民打排球。有的华侨购买排球和球网、设置球场、组织比赛,有的还出钱奖励优胜者,“体育以强固民众体魄”的风气得以形成。在华侨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下,排球活动在台山迅速普及,爱打排球、爱看球赛的人越来越多。台山九人制排球代表性传承人、台山排球运动学校校长黄耀武至今依然怀念小时候在农村和小伙伴打排球的经历。那时候,他们对场地几乎没有要求,不仅晒谷场或村巷能成为球场,一小块平地甚至割完水稻的田里都可以成为球场。“竖两根竹竿、拉一根稻草绳,甚至用碎布、纸张或稻草扎成球状就能享受打排球的快乐了。这也是排球在台山农村普及的重要原因。”1919年春节,台山斗山镇浮石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排球组织——华利磨学会(“华利磨”即英文Volleyball的台山话译音)。台山几乎每个村都有一支排球队。当年,“能打的就上场,不能打的就观战。”浮石村委会副主任赵坚文介绍,一百多年过去了,虽然最早的那块排球场早已不复存在,但浮石村中十支排球队每年春节举行三天三夜排球赛的传统依然不变,热情不减。岑向权告诉记者,1928年,台山各排球队参照广州各体育会和高等院校排球比赛的规则,将赛事统一规定为上场人数9人。这就是现在台山“九人排球”赛制的由来,并延续至今。到了20世纪30年代,台山几乎“村村有排球场,村村有排球队”,培养了大批排球名将和教练员。1931年秋,台山仁社体育会在台城成立,入社运动员多达200多人。之后,仁社排球队先后夺得县运会、省运会的冠军,威震全省。岑向权自豪地说,台山排球威名远播,连当时在北方地区影响力很大的《北洋画报》也在1933年出版的第19卷第939期中,刊登了《广东全运会各县联合比赛女子排球冠军之台山队全体队员合照》。赢得赞誉,“全国排球半台山”台山排球闻名全国,其辉煌被写进了中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历史。1927年8月,当时的台山县排球队代表中国参加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亚运会前身),夺得冠军。这是中国运动员夺得的第一项排球国际比赛冠军。随后,台山又代表中国在1930年和1934年的远东运动会蝉联冠军,首次在国际排球比赛实现“三连冠”。1956年,在北京举行的11个单位排球邀请赛,台山男子排球队所向无敌,获得冠军。《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台山——排球之乡》的通讯。岑向权对此印象深刻,该篇通讯描述当时的台山:“每当黄昏降临的时候,在广东省台山县的海滩上、农村里……到处都可以看到有人在打排球。”从此,台山“排球之乡”的美名传遍全国。同是1956年,我国参加世界排球锦标赛的排球队12名队员中,有8名台山人。1958年举行全国甲级排球联赛,12支男子排球队149名队员中,台山籍的球员占了69名,几乎占了一半。在老一辈台山排球迷心中,1958年7月5日是一个难以忘却的日子:周恩来总理到台山视察,专程到灯光球场(现台山体育馆)观看了排球比赛,并亲切接见比赛的球员和教练员。就在这一年,台山排球队在全国乙级联赛中,取得了辉煌战绩,晋升为甲级队,开创了县级排球队进入全国甲级队的先例。1986年,台山成为全国首批“体育先进县”。1972年4月9日,周总理在广州二沙头视察广东省体工队时说:“全国排球半台山,你们知道吗?你们应该拿第一,要为国家输送人才。”的确,台山走出了不少排球名人:新中国第一任国家男子排球队教练马杏修、第一届国家男子排球队队长黄亨、国家一级教练马焕南、主力国手黄荣杰等。马杏修不仅为祖国培养了不少体育人才,还著有《今后排球运动的方向》《中国排球裁判法》等理论著作。黄亨退役后任广东青年男排教练时,带领队伍获1958年全国排球乙级队联赛亚军,建队一年,便进入甲级队行列……黄耀武介绍,台山排球在实践中创造出了一套以“矮仔打高佬”“快速、灵活、多变”的台山独特的进攻技术,如四号位平拉技术,二、三号位快速低点配合进攻战术,推动了当时全国排球技战术的发展。深入血脉,台山人人爱排球今年8月25日,十五运会群众比赛气排球项目决赛在江门台山落下帷幕。在5天的赛程中,来自全国各省市的63支代表队、623名运动员展开了巅峰对决。竞技体育组的男子成年组排球项目,则将于11月8日至20日分别在新宁体育馆和台山体育馆举办。一直以来,国内、国际赛事盛会频繁亮相台山,本次赛事其实已是台山第三次承办全运会的排球类项目比赛。赫赫有名的中国女排与台山也结下深厚情谊。1983年,中国女排在取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后,时任主教练袁伟民带领助理教练邓若曾,与主力队员郎平、张蓉芳等首次来到台山,参加台山市第二届“振兴杯”排球赛,后来还曾多次莅临这项赛事。2002年至2008年,中国女排连续7年到台山进行“性别大战”——即与台山男排进行公开训练比赛,场场座无虚席。据统计,台山市常住人口约90万,现拥有3300支业余排球队,会打排球的群众近50万,经常参加排球项目活动的市民有近35万。在台山,还有数量极其庞大的排球训练馆、排球灯光球场、室外球场,总数超2000个。就算是街头娱乐赛,气势也丝毫不输正式比赛。“我每周必须打三四场排球,不打就浑身不自在。”丘清君是台山九人制排球的代表性传承人,排球已经是他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为此还建立了数百人的球友群。台山每年都迎来众多排球盛事,受到市民游客欢迎。仅2024年-2025年,台山侨乡男子九人排球联赛(侨VA),就吸引超过100支队伍报名参赛,举办比赛360场,共吸引70万人线下观看,直播观看量超200万人次。丘清君透露,2025年11月初,台山将举行宁阳恳亲会,届时来自台山、香港、澳门和美国的5支排球队也将上演精彩的九人排球友谊赛事。更让台山人难忘的是,每年春节期间,当地各镇街都会举行排球赛。打排球、看排球成为台山的“专属年味”。相比巅峰时期“全国排球半台山”“无台不成排”的美誉,如今的台山排球优势已不及从前,但依然是为国家输送排球人才的重镇。在台山排球运动学校(以下简称“台山排校”)的训练场,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这边,重复着垫球动作,专注而认真;那边,网前的扣杀训练正酣,助跑、起跳、挥臂,一连串动作如行云流水;角落里,还有人在反复对墙接球,一刻也不松懈。创办于1956年的台山排校,曾为多个省市输送了大量的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人才。在学校的荣誉馆里,存放着大大小小的几十座奖杯,还有挂满墙壁的锦旗奖状,记载着辉煌与荣耀。学校多次获评“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这样“高规格”的县一级运动学校,放眼全国都实属罕见。薪火相传,以拼搏延续荣光在今年9月落幕的2025-2026全国青少年排球联赛暨中学生排球区域联赛第一阶段省级联赛(广东赛区)中,台山排校男子队荣登冠军,女子队获第四名,教练员马子文被评为最佳教练。马子文也是台山排校培养的职业运动员,曾获得全国排球大奖赛季军荣誉。如今作为教练,他扎根于基层,克服困难,希望学生队员们能“像玉一样雕刻成才,人生多一条出路”。他坦承,目前台山球员在身高方面没有优势,“只能在细节中下苦功,技术比别人好,才能跟他人抗衡。台山培养的很多球员能在省级队胜任球队‘自由人’位置,就是因为技术全面,这是我们的优势。”让人欣喜的是,通过不断比赛锻炼,年少的队员也在不断成长。今年16岁的区家康,平时打“自由人”位置,他作为男子一队成员已经多次参加重大比赛并取得好成绩。相比同龄人,他多了一份稳重和自信,对自己的未来也有着清晰目标:“目前要先巩固提升好自己的技术,希望能冲进省队。”9月的比赛中,台山排校女子一队的李炎琳被评为最佳副攻球员。17岁的她,平时很腼腆,但说起排球就很来劲。她曾和别人分享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我们在公共球场训练,一位老婆婆在我们旁边回忆她年轻时打排球的故事,眼里都是光。那一刻,我感觉排球真的融入了台山人的DNA,这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文化传承。”除了台山排校,台山市中小学中的近40所“排球传统学校”也建立了一整套校园排球竞赛体系,每个班级、年级、学校都有自己的排球队,每年学校都会组织排球比赛,优秀的队伍还会参加省市、地区的各种联赛。台山一中的两名选手,更是在2022年第19届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沙滩排球赛上,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这顶“排球之乡”的桂冠,有望在年轻一代的手中不断被传承、擦亮。访谈借力创新,让“排球之乡”再次闪亮杜晓旭 (五邑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羊城晚报:是什么样的社会土壤,让台山成为排球之乡?杜晓旭:台山排球之乡的形成,是特定历史时期、华侨文化与国家发展交织的产物,它的“生长土壤”有层次性和时代性。从表层看,群众基础是关键。作为团队协作的运动,排球符合了群众体育娱乐和团结乡亲的需求,加上对场地要求不高,因此它在民间扎根极快,几乎“村村有排球场”,排球慢慢成了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后来才能形成“全国排球半台山”的盛况。再往中层看,这和侨乡社会结构、开放观念分不开。当时华侨的经济捐献、社团组织,为当地排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深层来讲,还和时代精神、民族认同有关。近代“体育救国”思潮盛行,排球刚好和这一理念契合。1949年后,国家体委把台山排球纳入专业体系,形成 “群众育人才,人才兴运动”的正向循环,这才让它真正“扎下根”。羊城晚报:台山排球当下的影响力已不如以前,如何改变这一趋势?杜晓旭:首先要“借力”。全运会排球比赛项目在台山举行,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能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看到台山排球的风采。加上现在全国多地的“村超”“村BA”“省超”等全民运动热潮热度高,借助这个强劲势头更容易吸引各方关注,将台山排球之乡的影响力扩大。同时还要邀请更多华侨华人回到台山比赛,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把台山排球赛事推出去。其次是“联合”。虽然台山“侨VA”等高水平赛事已经成为“排球之乡”的新名片,但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联合起来才能做强、做大。接下来,台山还可以从“村赛”“侨VA”升级,先从江门全市联赛逐步扩大到广东省联赛,甚至粤港澳、粤琼港澳联赛,这样才能形成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特色品牌赛事。还要做好“融合”。要把台山排球赛事和侨乡旅游、特色农产品结合推广形成产业链,用“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思路助力台山排球走向创新融合发展之路,不仅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还促进农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当然,仍然需要注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台山排校和特色学校可与更多高校联系建立“青少年培养—高校输送”的体系,让台山排球的传承真正有保障。延伸台山“九人制排球”入选省级非遗在排球运动的初创时期,欧美地区规定上场运动员每队为6人。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最高水平的排球赛都是采用六人制比赛。当排球运动传到亚洲时,规则尚不完备。当时亚洲各国室内运动场馆远不如美国,先期是在室外开展十六人制排球。亚洲前三届远东运动会的排球比赛都是采用十六人制比赛。1919年之后,比赛规则有了较大修改,十六人制改为十二人制。1927年十二人制又改为九人制,一直延续到1949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九人制排球一直流行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1949年后,为了适应国际比赛的需要,体育界开始学六人制排球技术和比赛规则。1951年前后,我国全面推广六人制排球,但广东台山和海南文昌两县则一直坚持九人制,全国也只有这两个地方保留得好,算是“逆势传承”。杜晓旭介绍,九人制是台山排球本土化的核心标志。台山人对九人排球运动情有独钟,把这项濒临失传的运动形式保留至今,并成为台山地区深受群众喜爱的一项群众性体育运动。相比六人制,九人制的来回球次数更多,救球、发球等技巧性更突出,因此观赏性更高;而且对身高、力量要求低,门槛也低,更考验基本功和团队协作,不像六人制身体对抗性那么强,这也是它能贴近普通民众的原因。可以说,台山排球就是一个“国外传过来、本土化再创造的过程”,它结合本地人的身体条件,调整了技术侧重。华侨还把台山九人制排球带到了海外。1937年在美国波士顿举办了首届北美洲华人排球公开赛,旨在发扬中华民族体育精神;2024年,这项赛事已举办到第79届,参赛运动员逾2000名,队伍过百支,几乎覆盖美国、加拿大各州。2022年,台山九人排球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了做好九人制排球的传承发展,近年来,台山市积极组织举办相关比赛,台山侨乡男子九人排球联赛(侨VA)入选国家级《首批群众“三大球”精品赛事案例》,台山排球赛事品牌迈上了新的台阶。该市还通过创作歌曲《全国排球半台山》、编写《台山九人排球竞赛方法》、引进排球影视作品等,加大台山体育名人的事迹宣传,讲好台山排球的传奇故事,传承和发展台山排球文化。当地正在规划建设台山市排球文化博物馆,进一步擦亮 “排球之乡”金字品牌。